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

米歇尔.福柯

不要问我是谁,也别要求我一成不变……
人生劳作的主要乐趣就在于使自己成为不同于昨日的另外之人。
我希望,我的书是在它们被写下之后成为真的,而不是在这之前。
——米歇尔.福柯

米 歇尔.福柯(Michel Foucault,1926~1984)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历史学家,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。1926 年生于法国的普瓦蒂埃小,1948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。后攻读心理学与精神病 理学学位,曾任教于克莱蒙—菲兰特文学院、巴黎大学文森学院,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,直到逝世。

福柯的一生,是流浪的一生,尽管其一生始终没有离开学院,但他的生命与旅行结下不解之缘。他曾把自己的事业想象为从一个职位到另一个职位无休止的旅行,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漂泊。异乡,永远在异乡,这似乎就是福柯剪不断,理还乱的烦恼。

福柯的一生,是思想的一生,创造的一生,体验生命极限的一生。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,他曾一再告诉记者:他的全部工作都出于他个人对于“体验”的迷恋,“都是以来自我的体验的某些元素为基础的”。他曾告诫学生:不要害怕活着,也不要害怕死亡。要有勇气,做你感到你应该做的事——去希冀,去创造,去超越。

对于福柯,哲学不是他的谋生手段,而是他的生活方式。他的生活就是哲学。1983年,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我相信,一个作为作家的人,绝非只在他写的书里做他的工作,而他的工作归根到底也正是处于写书过程中的他自己……他的工作既包含了他的著作,也包含了他的整个生活。”写作对于他,是为了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。理论上,他倡导“用不同的方式思考”。生活中,他始终不渝地进行着“极限体验”,他在一次采访中说,1955年离开法国时,他就曾抱定坚定的信念:在两个手提箱中“度过余生,漫游全球”。

1984年6月25日13时15分,福柯病逝于巴黎,享年57岁。在逝世前的几个月里,福柯匆匆毁掉了数百页笔记、书信和手稿,包括一篇未曾发表 的关于画家马奈的论文。在遗嘱里,他还禁止人们在他死后发表任何他可能漏掉的东西。他不仅想死,而且想享受他在几个月之前所说的那种“死亡抹消”,就像吉 贝尔后来所说的那样,只给后人留下“一堆白骨和埋在其中的黑色钻石——一块闪闪发光而又不可穿透的钻石,它牢靠地保守着其中的秘密”。留给世人一个永恒的 谜。美国哲学家、著名福柯专家大卫.霍伊(David Hoy)教授则认为,福柯的逝世,标志着继萨特的存在主义时代之后,“法国哲学的又一个时代也快结束了”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